农村打听网 | 手机版 | [全国] 切换      附近的消息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免费发布信息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农村土地与乡村振兴 » 正文

如何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5-23  来源:农村打听网-人民日报  浏览次数:1434
核心提示:“如何让拆迁群众不是幸福一阵子,而是幸福一辈子?这些年,我们一直在探索!”杭州市西湖区区委书记王立华说。

  原标题: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,不少城郊农民成为城里人。如何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?请看——西湖农民融城记(乡村观察)

  在城镇化进程中,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,城郊结合部的农民,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。拆迁,既让他们的财富剧增,也让他们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——由农民变成市民。人们把这种变化,形象地称为“洗脚上楼”。

  “洗脚上楼”后的农民要与现代城市真正接轨,要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,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通过探索新型公共服务方式、鼓励村民就业创业等努力,帮助进城农民真正变成城市居民,实现生活富裕、精神富有。

  一夜暴富后,非理性消费突增。“奢靡一阵子,不顾一辈子”的现象令人忧虑

  春日,杭州多雨。在转塘街道的江口大厦,汪老伯在兢兢业业地打扫卫生。

  汪老伯,因为拆迁,获得了200多万元的拆迁款和330平方米的安置房。像他这样的农民,在转塘街道不在少数。

  “有人老问我,为何还在上班。”汪老伯笑道:“人的心,不能荒了。如果人心荒了,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。”

  汪老伯说:“村里有的人以前日子过得还算安分,可拆迁后,手里一下多出来几百万元钱,心就荒了。看别人开豪车,自己也买一辆;别人打麻将、放高利贷,他也参加进去。不走正路的结果,不少人把钱败光了,一夜致贫。”

  “有钱后,非理性消费突增,这在拆迁户中的确存在。”留下街道副书记张康平说。“2011年,这里的民间借贷案件占到民商事案件的33.8%,民间借贷官司很多都涉及拆迁户。”采访中,杭州九堡法庭的一位法官告诉记者。

  现今,这些现象在杭州西湖区已有了根本改变。5月6日,记者走进转塘街道陈祖良拆迁后的新家。窗明几净,一张 办公桌上,放着他制作的简报。翻开一看,全是媒体报道的“负面的”拆迁故事。“这主要是给孩子看的。”陈祖良说:“因为拆迁暴富,家里人前几年也有些不淡 定。后来,随着政府一步步引导,我们心里越来越踏实……”

  “如何让拆迁群众不是幸福一阵子,而是幸福一辈子?这些年,我们一直在探索!”杭州市西湖区区委书记王立华说。

  生活环境改变,生产方式也要变,栽下“摇钱树”,才不怕坐吃山空

  冒着春雨,记者来到西湖区拆迁户集中的蒋村街道。

  拆迁户老刘告诉记者:前几年,确实有些迷茫。没了土地,万一坐吃山空了怎么办?

  如今,老刘家每年仅分红收入就有10多万元。他笑着说:“刚开始,大家都主张把集体补偿款也分了,觉得还是把钱攥在自己手里踏实。幸亏听了政府的!”

  原来,拆迁完成后,西湖区经过认真调研,说服村民将集体补偿款用于留用地项目开发,村民成为股东,建成大楼后出租收租金,村民每年按比例分红。如今,两座大厦仅租金年收入就上千万。去年全区6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分红,历年累计股金分红总额达到23.1亿元。

  王立华说:“农民进了城,不仅户籍变了,生产方式、行为方式也必须‘进城’。这就需要政府正确引导。”

  为此,西湖区各个街道专门成立了就业创业办公室,组织专家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,鼓励并督促村民就业创业。区里还推出了就业补贴、企业用工社保补助、自主创业社保补贴……为此,西湖区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。

  在转塘街道的沈家路上,一个叫“爱乐琴行”的培训机构即将开业,这是失地农民傅海生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办的。傅海生满脸都是笑:“这是栽下了‘摇钱树’,今后不怕坐吃山空了。”

  物业管理、种茶采茶……在就业方面,西湖区针对拆迁居民的特点,今年已举办各类招聘会和项目展示会54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00人。江口社区书记宋利法说:“不少社区居民经过培训后,可以直接在江口自己的物业公司上班,除去养老保险等五险后,年收入5万元。”

  扔掉了锄头,失地农民们做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,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如今许多人的谈资也变成了“入股分红、找好项目、创业众筹”等话题。生产方式的变化,让大家的精气神大变样。

  从村委会变成居委会,只有权责更明晰、服务更专业,才能赢得民心

  从村庄到社区,原来的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。从村书记变成社区书记的宋利法发现,自己的工作对象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

  宋利法说,“以前,尽管村委会的人并不多,但各项工作都能找到自己的‘腿’。如今因为拆迁安置,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。村民们成为市民后,都在不同的单位里找到了工作。想找‘腿’,很难……”

  根据这一变化,西湖区给居委会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工作清单,明确组织架构、规定工作权责,同时招聘许多高素质的 社区工作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。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,古荡街道探索建立了社会事务联动机制,在城中村确定计生、老龄、社保等社会事务工作人员,并与所在社 区业务线社工实现“一对一”对接。

  这一对接,“腿”又回来了。各项工作比以前抓得更准、更实。

  记者在古荡街道益乐社区采访时看到,社区工作人员沈春芬正忙活着本月的捐助活动。她说:“之前担负着多重载体功能的村委会,变成了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居委会。要想服务好群众,除了在头脑里增强服务意识,还要做到服务更专业。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民心。”

  “干部不领、水牛掉井”,社区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居民的眼中。为此,西湖区在加大社区干部担当表率上下了大功 夫。拆迁时,干部带头搬进过渡房;进入社区,干部带头改变自己的言行;工作之余,干部带头投身社区志愿活动……如今的西湖区,干部群众正一起逐步适应着改 变,享受着改变。

  农民变居民,必须是人的现代化,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要变

  在拆迁集中区三墩镇,一路上,景观低密度住宅、小高层住宅矗立在道路两旁。不经介绍,实在难以想象这些漂亮住宅是安置房。

  李大妈坐在花园里晒太阳,一把瓜子嗑得正香。和记者聊天时,她将掉在地上的瓜子皮捡起放进自己带的食品袋里。她笑着说:“小区环境这么好,吐在地上弄脏了,多可惜!”

  管道改造、道路重修、植被绿化……西湖区按照“统一拆违整治、统一配套管理”的思路,完善了农居点的配套设施,各项标准也都向城市标准看齐。环境的变化,让居民格外珍惜。李大妈说,自己越来越习惯于城市的生活方式。“之前是适应,现在是享受。”

  “让拆迁农民逐步改变原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,是个长期的过程。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最难的一环。”王立华说。

  为更好地提升居民的城市文明素养,西湖区努力了10多年,如今依然在继续。走在外桐坞村的路上,一座两层的古 朴建筑格外显眼。上前一看,上面端正地写着“外桐坞文化礼堂”几个字。这个融合着孝道文化、民俗文化的礼堂,集教育、礼仪、民俗传承于一体,已经成为人们 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。

  因为距离市区较近,这里得到市区文化的沁润也很多。根据拆迁居民“点菜”,西湖区的各类文化培训,除了有国学、法学、家庭教育、养生健身等专题外,“西湖文艺大课堂”还开设舞蹈、摄影、戏曲音乐等专门课程;西湖区“文化三堂”每年举办讲座及培训600余场次。

  走在西湖区的一些拆迁村社,图书馆、活动室、健身器材一应俱全,这些地方取代了牌场,成了大家日常聚集之地。 还有些农民将房屋租给了来此客居的画家,自己趁此发展起制作画框、装裱等生意。有的农民在耳濡目染中也拿起画笔学起来。渐渐地,大家做生意、爱文艺的氛围 越来越浓,打牌赌博的渐渐少了。

  光有“引导”不行,西湖区还在“抑制”方面下足了功夫。西湖区公安分局民警介绍,该区加大了社区“黄赌毒”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。如此“一扬一抑”,让居民从身边的案例中知法守法,西湖区违法犯罪的现象比之前少了很多。

  如今,经过一系列有效接驳城乡的措施,西湖区的失地农民正经历着各种改变,并逐步适应城市的新生活。曾经因为 拆迁而“一夜暴富”的拆迁户,因为有了政府的不断引导以及各方面的支持,摈弃了“奢靡一阵子,不顾一辈子”的生活方式,逐步接受市民的新身份,走上了一条 生活富裕、精神富有的生活之路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