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打听网 | 手机版 | [全国] 切换      附近的消息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免费发布信息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综合参考 » 正文

农民不存粮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11-05  浏览次数:2912
核心提示:近年来,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,粮食连年丰收,但农民家里的粮仓却明显变少了,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粮存在粮囤里,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。农民为何不愿存粮?“藏粮于民”有没有必要?粮食怎样存放才利国又利民?请看本期报道。
粮食连年增产 农民家里存粮为何越来越少?

人民日报 刘成友  金吉鑫

        编者按:近年来,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,粮食连年丰收,但农民家里的粮仓却明显变少了,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粮存在粮囤里,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。农民为何不愿存粮?“藏粮于民”有没有必要?粮食怎样存放才利国又利民?请看本期报道。

        山东省平原县,鲁西北有名的产粮大县,今年粮食又获丰收。

        这得益于国家近年来的一系列惠农政策,农业中低产田综合开发、粮食高产试验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县等项目陆续落户田间,先进技术不断推广普及,粮食产量也越来越高。喜人形势下,农民种粮存粮的习惯和心态,悄悄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。

        产粮大户不存粮,缘因存放难、损耗大

        桃园街道办事处董庄村村民吕之奎家有12亩耕地,加上土地流转承包地、沟头河边开荒地,共有56亩粮田。这个秋季,他共打了7万多斤玉米。记者走进老吕家的院子。奇怪的是,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,连一个玉米粒也没能看到,几个粮囤在迎门墙后摆着,里面却是空空的。

        产粮大户家里,却找不到粮食!老吕乐了:“现在是粮不进家!在街上晒两天,直接让人家拉走,换成钱啦。多年不用,这粮囤都变成文物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 “一点粮也不存,那您心里沉得住气吗?如果价格将来涨了,您不觉得亏吗?”

        “倒是想过这个问题,不过,存粮食不是件容易事儿。一是咱院子小,地方不够,器具不足;二是损失不小,三放两放,一过夏天,虫咬鼠嗑,斤秤也不少失。涨价多挣的钱,抵不上损耗。再说了,这粮食不像楼房那么有升吧头,存来存去,白下力。”老吕说,“现在总感觉科技这么发达,国家实力也强大了,不可能再弄不上饭吃吧。”

       谈起农民存粮,三唐乡曲六店村村支书岳建武说:“俺们村,几乎家家户户玉米下来就接着卖;小麦不能说一点儿也不存,一般情况是存一年的口粮,大约每口人按500斤存。并不是一个人一年能吃500斤口粮,而是老百姓过日子有个习惯,用麦子换馒头、换西瓜、换面条等,非常舍得;但是你要他用钱来买馒头、买西瓜就有些不舍得了,其实价格都是差不多的。”

       附近的寇坊粮所所长孙明杰说:老百姓不愿存粮,还有一种情况就是:随着种粮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,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,眼底下,很多年轻人和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了,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不多,对粮食增产也不太下力,谁还费力气存粮食?与早几年比,在一些农民那里,种粮简直成了“副业”。

       “粮食银行”受欢迎,企业、农民双受益

       农民不存粮,并不等于手里无粮。平原县粮食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自己存不方便,很多农民就把粮食代存起来,这也算是手中有粮。”

       王庙镇侯王村村民王流才,今年收了6800斤小麦,全部寄存在离家两公里的一家粮食收购站。把小麦寄存在收购站,算是卖了,也算是没卖。为啥这么讲?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这样做,自己省时省力,小麦坏不了,也贬不了值。看着价格合适的时候,一下就卖掉了;如果不想卖,每斤付上1—1.5分的保管费,就提出来。

       记者在平原华农面粉厂院内看到,前来存粮、领款的农民络绎不绝。坊子乡前坊子村村民闫世峰把自家存放的6500多斤小麦存在这里,换回一张“粮食存折”。他说:“我们把麦子存到华农,就相当于到银行存钱,一不怕粮食变质、二不怕价格下滑,取面粉有面粉,换票子有票子,价格比市场价还略高,在这里存粮放心又方便。”

       粮食企业缘何热衷帮助农民存粮?平原县粮食局业务科科长祖斌宝告诉笔者:“双方可以说是互惠互利。粮食企业帮农民存粮,也可以在服务中获利。它们像银行一样,拿出一部分预存粮去经营或搞加工,无形当中就获得了流动资金。”

       扶持农家“小粮仓”,鼓励多元化储粮

       考虑到老百姓存粮放粮不方便,山东省2007年开始实施了“农户科学储粮示范仓建设工程”,推出了盛1吨多小麦的“小粮仓”,省、市、县三级财政补助,农民一个粮仓只拿百十块钱。在坊子乡东仓村村民高世峰家里,记者见到了他家的科学小粮仓,外观好看、存取方便,老高高兴地说:“用这个东西,防鼠、防虫、防潮,盼着多搞两个。”

       据山东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从山东省的示范情况看,储粮损失率降到2%以下,比传统储粮方式低4到6个百分点,全省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0万公斤,可以说是收到了农户认可、政府满意的预期目标。

       祖斌宝说,这个粮仓非常受欢迎,目前全县已申请到2000个。“不过,这个小粮仓,只能帮助群众少量的存粮,而很难起到‘稳粮器’的作用,老百姓不可能用这个东西来大量的存粮。说到底,见不到效益的事,百姓不愿意去做。”

       而在王杲铺镇,个体私营老板李洪新自己筹资建设了“平原金粮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”,库容3万吨。一是经营“贸易粮”,二是为国家代储储备粮,经营得非常红火。最近,他储备了2.6万吨小麦,还有4000吨的库容准备收玉米。

       祖斌宝介绍,目前,全县拥有粮食收储资格证的企业共有66家,仓储量25万吨左右,它们长年向农民敞开售粮、存粮的大门,为农民提供粮食优质服务。今年全县小麦获得了大丰收,有半数粮农都像存钱一样把粮食直接存入面粉企业或小粮库,大大节省了存粮放粮的人力物力,保证了粮食价值。

       祖斌宝建议,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,特别是现代粮食物流仓库的建设尤为重要。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,鼓励民营中小粮库建设,比如,库存3万—5万吨的小粮库,让它们以赢利为目的多存“贸易粮”、代存“储备粮”。民营小粮库多了,同样可以起到“储粮、调粮、稳粮”的作用。

解析农民存粮
农户存粮,逐年下降 解析农民存粮(上)
 
       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,农户存粮和国家储备粮占据了绝大份额。其中,仅农户存粮就占到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。这些散存在一家一户的粮食,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粮食的可获取性,维系着我国粮食安全。

       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,小麦、玉米产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。近年来,全省粮食增产喜讯不断,然而,省内农民的存粮热情却并未高涨。记者在鲁中、鲁西等地调查发现,不少地方的农户家庭存粮量呈下降趋势。

       买饭很方便   家中不存粮

        国庆期间,正逢玉米收获。冠县烟庄乡开河头村村民岳彬开着车,小心翼翼地躲让着来往的车辆。乡间公路上,晾晒的玉米占去了一半的路面。

        “再过几天,这些玉米就会全卖掉。”岳彬说,“除了家里养猪喂鸡的,没人留它。”对三十来岁的岳彬来说,吃玉米面的时代已经远去;对于更多像岳彬这样的年轻农民而言,玉米,已成为一种纯粹的经济作物。

       岳彬一家5口,平时家里不仅不存玉米,连小麦也很少存。“今年就存了一千来斤,”岳彬说,“要不是我父亲坚持,我一点都不存。”临邑县临南镇石家村37岁的村民石常武家里,就多年不存一粒粮食。今年的小麦刚出地,他就全卖了。在石家以及附近的几个村,农民吃馒头,全靠买。一到饭时,馒头房都送到门口。有了这样的方便,农民纷纷不再为吃饭而存粮。

       不再需要为吃饱肚子而存粮,农村“备荒”的观念随之淡化。不再需要自己磨面、蒸馒头,原来遍布乡村、多由个体经营的磨面作坊也在逐渐消失。济阳县孙耿镇蒯家村村民刘宝庆记得,从前村民还到邻村磨坊磨面,不知从哪一年起,磨坊关门大吉,“就是想自己磨面,也找不到地儿,”刘宝庆说,“没处磨面,家里存麦子就没啥用了。”

       地里不种粮       家中无存粮

        因经济发展而改变的生活环境,在逐渐改变着农民的存粮传统。城镇化扩张、工业发展吞噬耕地,地方种植结构与习惯发生变化等,让省内农户存粮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。

       在莒南县,农户还都保持着较好的存粮传统。莒南县涝坡镇唐庄村老村支书张纪岭称,村里一般的家庭都存上两到三年的口粮,有的甚至存到够吃四五年。

      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越来越多传统农业大县农民存粮量在逐渐减少。济阳县回河镇小安村60岁的老农白国元就说:“以前家家户户都存上千斤粮食,现在没人存了。”

       因为耕地减少,不少农户开始面临无粮可存。东平县东平镇焦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,原来村里耕地不少,他家就有二十几亩,因为开发被征,如今,村里人均耕地仅有2分地。2分地里种粮食,是亏本的,他就全栽上树。“不种粮食,就没法存粮食,要吃只能买。”

       而种粮效益不高,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,这在客观上消减着农户存粮量。在成武、巨野等地,农民的习惯多是上季种蒜,下季植棉。“多年没人种麦子了,买面粉就去面粉厂,”成武县大田集镇陈胡同村村民陈进宣说,“家家户户根本没一粒粮食。”

      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标准,世界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为新的粮食年度(新粮大规模收获)开始前,储备粮要达到全年粮食消费量的18%,即可以保证两个月以上的粮食消费。我国对具体农户的存粮则要求更高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农户存粮安全线基本标准,要满足必要的正常消费和备荒储备,农户必须存够10个月的基本消费用粮。现实中,越来越多的农户存粮开始低于这个标准。

鼓励农民存粮,还需更多保障 解析农民存粮(下)

       耕地面积、区域作物种植结构等大环境在变,一家一户面临的小环境也在变。随着外出打工农民的增多,农户大量存粮面临困难。而日常食品种类日渐丰富,粮食的商品属性逐渐增强,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存粮目的和心态发生了改变。如何让农户存粮不再仅仅靠老习惯,从而保持民间储粮总量稳定,从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来说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   留守老人无力存粮
 
       武城县四女寺镇55岁的农民张富祥家存粮就经历了由多到少、渐至于无的变化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他家里常年存着八九千斤粮食。大约在2000年时,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,家里的存粮降到3000来斤。又过了几年,因为儿子常年在外,家里只剩下老两口,晾晒搬运的力气活干不了,家里就基本不存粮了。张福祥说:“俩人买点菜买点肉就吃几天,存那么多粮食,没必要,也不划算。”
 
为吃饭存粮没必要
 
       在东阿县姚寨镇,农民吃面基本上都是去面粉厂买。黄圈村的村民申庆平算过一笔账。一袋50斤的白面,面粉厂卖70多元,一斤面粉价格为1.5元左右。要是自己去磨面,一百斤小麦出粉率在75%左右;按小麦每斤1元计算,一斤面粉也是1.5元。这么一算,与其自己磨着吃,还真不如直接去买面。存粮为吃饭,农民觉得不划算。

       存粮成为一种“投资”

       近年来,随着粮食价格开始上涨,小麦、玉米等作物商品属性不断增强,民间存粮开始由“备荒”朝“投资”转变。临邑县临南镇清凉店村村民张庭喜把今年的麦子倒是全存了起来,他的打算是,存到年底就卖掉。邹平县台子镇的农民位长贺也有同感,粮食刚下来的时候太便宜,“等到年底卖,差不多一斤能多卖一毛钱。”

       但这样的“投资”并非对所有的农户都具有吸引力。据记者了解,目前,省内农户存粮主要销给流动乡间的小粮贩和附近的面粉厂,对于粮食价格,农民只能被动接受。“就是存上几个月,一斤能多卖几分钱,一万斤麦子才多少钱?”东平县商老庄乡一家面粉厂的经理商兆立称。相对于打工一个月动辄上千元的“效益”,“投资”存粮往往让年轻的农民不屑一顾。因此,每到打工外出时,商兆立的面粉厂收粮最顺利。

       而在存粮农户和基层粮贩看来,要让农户愿意存粮,还需要进一步畅通流通渠道,给予存粮农户补贴,让存粮变得有利可图。目前,在省内莒南等县,政府为鼓励私人存粮,已开始给予农户补贴。莒南县涝坡镇唐庄村老村支书张纪岭就表示,村里本来就有存粮的传统,现在还能享受补贴,确实吸引了不少农户继续存粮。
 
       存粮要讲究科学

       农民存粮观念的变化,对原有的民间存粮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此外,据记者了解,在省内不少产粮大县,农户存粮还面临设施简陋、粗存粗放等问题,存粮防潮、防虫效果并不理想。

       因为存储条件简陋、缺乏科学存储技术,给存粮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今年9月初,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“现代农业发展论坛”上,有专家透露,目前,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%~10%,按这个比例,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为300亿——450亿斤。

       事实上,早在2007年,国家粮食局通过调查发现,我国农户储粮面临鼠、虫、霉害等多重困扰,平均损失为5~8%左右。从2007年开始,我国开始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,山东省成为试点省份之一。按照计划,2010-2012年间,减损保障项目开始全面展开。项目采取中央投资、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,在为农户提供建仓、储具的同时,进一步提供技术服务。

农民存粮两极分化

       不觉然立秋过了,而甘肃天水农村老家刚碾完麦子归仓,还处于夏忙时节。每年这个时候,村民们就讨论上粮食了,看谁家新麦子多,谁家旧麦子还剩多少。搁以往,户与户间存粮的差别少则几百斤,多则一两千斤。这两天,我在北京通过电话、微信与农村老家人聊天,结果发现户与户间存粮的差异是“大跃进”式地扩大,农民存粮已是两极分化。

       就拿我所在的秦安县王窑乡硬湾村(自然村)来说,只有70户人家,但今年收小麦的只有22户人家,多数人家两三年不种小麦了,一部分人家还在吃前几年的旧粮,但旧粮已经见底,一部分人家没了旧粮,只能去30里外的县城买粮——农民不种粮买粮吃,放在十年前是匪夷所思的事,而现在成为平常。我们村三分之一人家干脆是没有存粮。而22户持续种小麦的人家,新粮旧粮加一起就是存粮,一些人家有八九千斤小麦,即使再不种小麦,这存粮足以吃上三四年。有的人家干脆没粮,有的人家存粮近万斤,这就是两极分化。

       还有“更分化”的呢。天水老乡马风舞在新疆工作,前几天回秦城区玉泉镇的农村老家,她说自家光旧小麦12000斤,她这么说时,用微信随手拍过来粮仓的照——四个圆柱形大筒一人多高,都装满小麦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相当于城里人的两个卧室塞满了粮食。接着,她又拍过来一摞白袋子,都是100斤一袋的,共20袋,是2000斤菜籽,这是用来榨油的,不算粮食。对了,在天水农村老家说存粮单指小麦,其它的玉米黄豆洋芋蔬菜都不算粮。

       马风舞接着说,五爸家存粮还多,光旧小麦3万斤,另有5000斤菜籽。年轻人外出,家里就老人小孩,存粮足以吃上十几年,且每年的新粮有盈余,存粮是逐年递增。当然,她所在的村也有好几年不种小麦的,没一点儿存粮。她们村农民存粮“两级分化”更是大。

       你可能问:一户人家多少年存了这么多的粮?放的时间长了不怕变质?在北京的老乡康保盛是秦安县郭嘉乡人,他说自家最早的存粮还是1996年收的小麦,放了19年,依然完好无损。他家存粮的秘方是祖传——爷爷老早栽种了香椿树,粮仓贴着大树而建,这样粮食就不会生虫。解放前这样存粮,解放后没了存粮,土地承包到户后又如此存粮,屡试不爽。

       农民存粮的两极分化,其实是观念上的两极分化。不种小麦者是有了“经济头脑”,小麦一斤1元多一点,即使将所有土地种小麦,一年收上四五千斤,也就四五千元。而将所有土地栽上花椒和苹果,好时一年收成四五万元。我们那里花椒尤其多,这五年花椒从每斤20元一路上涨到50多元,而小麦价格一直不动,于是越来越多的人“弃粮种林”。

       而种粮存粮的多是老人,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饥饿,便有了“一根筋”:努力存粮存粮,不让子孙后代再挨饿。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;饥荒时钱再多不顶用——这些观念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,种粮存粮“压倒一切”。不少老人看着家里的粮仓年年变大,就喜上眉梢。其实,种粮存粮大户也种花椒,只是比例不大,这样也能变卖钱,再加上外出打工挣钱,就不需要将存粮变卖。此外,这些人家对粮食很有感情,就像自家小孩一样,舍不得卖。

       全国其它地方更有种粮大户,他们是将粮当商品,为换钱,而我们老家种粮与钱无关。

       甘肃天水农村老家存粮的两极分化,其实是两条并行线,谈不上非此即彼的博弈,我们还是尊重他们各自的选择,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个更具“战略眼光”:从当前来看,不种粮者似乎赚了,但未来的路变化莫测,谁敢肯定存粮的人不会“时来运转”赚一把呢?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