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打听网 | 手机版 | [全国] 切换      附近的消息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免费发布信息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农村土地与乡村振兴 » 正文

土地流转到底有多大好处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10-11  来源:农视网  浏览次数:1954
核心提示:唐老伯给我们算了笔账:一亩地一年能有1200元的保底收入,10亩地就是12000元,只这一项就相当于以前种地的全部收入;除了这些,还有分红,也就是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都能从卖粮的收益里面“抽成”。以唐老伯家为例,他的十亩地里出产的稻子每卖出一元钱,他就能从中抽2毛6分多的“红利”。按照今年的行情,十亩地至少能有6000块的分红,这样算来,一家人每年从土地流转上就能妥妥的收入将近两万块。“人家有技术、农资跟得上,这地流转给人家,咱心里踏实不是!”老人由衷言道。
  土地流转到底有多大好处?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农民用活生生的例子给了我们答案。

五常是著名的稻米之乡。以种稻为生、春种秋收,是这里的人们世代流传的生活方式。近几年,随着农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在这里逐步推开,五常农民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。秋高气爽的九月,农视网记者专程来到五常采访。

76岁的唐殿富,住在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。唐老伯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与爽朗,记者刚进小院,唐老伯就从屋里迎了出来,引我们进屋,一定要让“北京来的记者”上炕再唠。

唐老伯和小自己一岁的老伴乔阿姨,以及儿子儿媳一起生活,膝下还有学龄前的孙子孙女,典型的三代同堂。唐老伯自家有10亩地,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老两口,这两年却用不着再起早贪黑的下地,而是种花养鸟、逗弄孙子,享受起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
坐在自家垒的砖炕上,两位老人跟我们唠起了这两年的变化:以前种水稻的时候,为这10亩地没少出力费心,辛苦不怕,只盼能有个好收成,但毕竟农资、技术专业性太强,十年倒有八年收成不理想,一年到头,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就不错了。

2012年,唐老伯家把土地流转给了当地一家稻米生产加工企业,这家企业与老唐家一街之隔,年加工稻米30多万吨,规模在五常地区数一数二。土地流转,给一家人带来最直接的好处是收入的增加。

唐老伯给我们算了笔账:一亩地一年能有1200元的保底收入,10亩地就是12000元,只这一项就相当于以前种地的全部收入;除了这些,还有分红,也就是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都能从卖粮的收益里面“抽成”。以唐老伯家为例,他的十亩地里出产的稻子每卖出一元钱,他就能从中抽2毛6分多的“红利”。按照今年的行情,十亩地至少能有6000块的分红,这样算来,一家人每年从土地流转上就能妥妥的收入将近两万块。“人家有技术、农资跟得上,这地流转给人家,咱心里踏实不是!”老人由衷言道。

让土地自己生钱,这就是唐老伯对现在生活的贴切形容。如今,老两口也不用为播种育苗、施肥浇水费心,乐得轻松。

让老两口欣慰的是,如今,儿子儿媳也不必外出打工了,俩人都在门口这家粮食加工企业里供职,儿子做称重员,儿媳做保管,俩人加起来一月收入能有六七千元。说起两人的工作,老人家打心眼里高兴,他说,现在五常市区的年轻人都愿意来村里的粮食加工企业找工作,因为待遇好,“农村的工资比城里还高”!

闲下来的日子虽好,唐老伯在家里却有点呆不住,今年,他主动要求到街对面的公司去“干点啥”,现在,公司有十多亩的稻田的卫生包干儿给了他,一月又是一千多块的收入。粗略算算,这六口之家,平均一月少说也能进账八九千块。

虽然经济状况比以前好了不好,但是穷日子过惯了,老人家节约的习惯改不掉,穿的毛衫还是十几年前买的,有洞了也不舍得扔,乔阿姨打趣唐老伯,说儿媳妇儿给买了几件新毛衣都在柜子里搁着,老头儿“抠门儿”,就是不舍得穿。其实,老伯的“抠门”是对自己,对孙女儿上学他“花多少钱都舍得”。孙女在五常市上的是一家寄宿学校,一年学费一万多块,当初上学的时候老伯不仅“双手支持”,还常常悄悄给孙女塞零花钱。

谈起两人对将来生活的期望,老两口相视而笑,说现在的日子就挺好,过成这样,以前可没敢想,要非说期望,就是希望孩子们都“好好的”,自己呢能多享几年清福。

唐老伯家的生活只是半截河子村的一个缩影,全村300多户,全部参与了土地流转,集约化、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不仅让土地发挥出了最大效益,也给全村老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
或许,比起千百年来一家一户的农耕,土地流转,这种土地利用模式还很年轻,要走的路还很长,但起码现在,我们看到了希望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